王亞玲 | 【天主的沉香】

圖文提供: 王亞玲<資深媒體人,曾任壹週刊副總編,現任鏡文學聲音內容部執行總監。個人多年鑽研於香道與氣機導引>

2020年10月國慶的秋日前往內灣老街閒逛時,窄巷裡有一方悠靜的小天主堂,恬適寧靜極少人進來,與外頭鬧哄哄的攤販,和川流不息的遊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走進聖堂,聖母上方是玫瑰念珠,耶穌畫像前有香爐。我立即想到了沉香。天主教燒香其實自古有之,念珠也非佛教道教專屬。負責這小教堂的耶穌肋傷修女會的修女沈亞彩,當時也是從台北過來,她慈愛地領著我解釋玫瑰經與念珠的故事,同時跟我說,彌撒儀式前他們會點香,沉香或是乳香,沉香有時也會用立式的香,乳香則需要火種來點,點香之後,輕煙裊裊,煙往上飄,上達天聽,請聖母轉達耶穌人們的祈禱。以前幾乎是每日點香,現在是做禮拜時,復活節和聖誕節等主日重大節慶時一定會點。

圖:內灣天主堂,聖母上方高掛著玫瑰念珠,耶穌前面是香爐。沉香在聖經裡也是聖物,在歐洲多是乳香,在台灣會點沉香

沉香樸實無華、玄妙深邃又靈性高雅,香的使用自古以來為世人所重視,別以為只有東方的佛、道教用之,西方宗教亦然。《聖經》記載:「沉香是上帝所栽種的樹木….」《詩篇》104章16節稱其為「耶和華之樹」。基督教《新約聖經》四福音提到「耶穌誕生時,東方三博士帶著沉香、乳香、沒藥、黃金等貴重禮物前來朝拜聖嬰…」《若望福音》19章39節記載耶穌死後,「….那以為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來了,帶著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他們取下了耶稣的遺體,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他裹好。」《箴言》7章17節:「我的床榻上已舖設了絨毯,放上了埃及的繡臥單;又用沒藥、沉香和桂皮薰了我的睡床。」這些香料,在舊約聖經的背景注釋裡,多來自印度、阿拉伯沙漠、紅海海岸,由商隊遠道運來巴勒斯坦,價格昂貴。不少埃及的古墓壁畫,都繪有香料和膏油提煉和製造過程。

圖:在人潮川流不息的內灣老街裡,內灣天主堂悠靜恬適,是一方沉靜的聖堂

我們常常在宗教電影或youtube裡看到,天主教聖堂大禮拜彌撒獻香,在聖潔的歌聲中,神父拿著點香的提爐向祭台並沿著四周獻香,白煙繚繞,馨香宜人,代表著祈禱上達天庭。教友們也要發德行的香味,使別人「聞到」。燒香代表著對神的祟敬、祈禱和奉獻,這點與東方人的祭祀一樣。天主教燒香禮儀發展,始於四世紀,據西爾物斯德肋教宗的主教禮節本的記載,君士坦丁大帝獻給特利騰大殿一對純金的大香爐。當時香爐的用意,並非敬神,而是使教堂芬芳,助人超脫靈動,易於祝禱。

圖:天主教的玫瑰念珠,早年是玫瑰,因花早謝,後以木頭或寶石為主

歐洲教堂的香爐,初起多類似埃及人的熔鍋,有把無蓋,後來慢慢改良變小,有蓋並加上三條鏈子,因為提爐要搖晃,代表著祝福。據《瑪拉基書》1:11「在各處,人必奉我的名燒香,獻潔淨的供物,因為我的名在外邦中必尊為大。」這裡面的注解,燒香指禱告,供物指的是頌讚。可見東西文明燒香的意義皆似。至於香爐裡燒的是什麼香呢?一般多以乳香為主。因為乳香從《舊約聖經》到《新約聖經》裡都有提到,是朝見聖嬰的寶物的之一。根據舊約的記載,乳香來自阿拉伯南部海灣,現代出產的國家則是衣索比亞和索馬利亞,歐洲取得比較方便。沒藥雖有,但性味苦。至於沉香,在歐洲極少使用,因為物少稀有珍貴又遠自印度、南洋等地,僅新約聖經有提過。

圖:天主堂外有耶穌誕生的故事迎接12月的聖誕節

不過在西元1582年時,義大利傳教士利馬竇到中國,揭開了近代天主教傳入中國序幕。利馬竇不僅博學多聞且尊祟儒家經典,對於中國的祭祖、祭孔等禮儀,是相當包容禮遇的。他會將天主教的教義融入儒學來傳播福音,深受好評。而中國無論祭祖、祭孔、祭天皆用沉香,當時天主教的燒香就有用沉香(那時應以海南和莞香為主)並融合中國的禮儀。但後來的傳教士對此有意見,以維護宗教聖潔為名回報教皇,教皇使節幾次嚴禁中國教徒祭祖、祭孔禮節,引發了持續百年的「中國禮儀之爭」。

直到1 939 年羅馬教廷才正式准許祭祖、敬孔的通令。但隨即而來的太平洋戰爭和國共內戰,中國對於這通令沒有什麼大的影響,天主教的中國禮儀反而在台灣開花結果,不僅用香多是沉香(台灣多以越南香為主),香爐也入境隨俗。

圖:當時的沈亞彩修女解釋天主教燒香的故事

天主教利用焚香的禮儀,觸動人的五感,讓聖潔的馨香、莊嚴的儀式,讓人入聖堂宛如身臨天主的面前,易於祈禱,求主垂憐,受主恩寵。焚香除了使聖堂芬芳,也是向天主、基督、聖人、聖徒、聖物的一種禮敬。而靈動的香煙,則代表著祈禱上達天主。「我們就是獻於天主基督的馨香,在得救的人中是,在喪亡的人中也是;但為後者,是由死入死的芬芳;為前者,卻是由生入生的芬芳。」( 格後 :二,15-17)

圖:天主教的彌撒儀式會提爐點香,使教堂芬芳,助人超脫靈動,易於祝禱。拉斐爾的波爾塞納的彌撒,是梵蒂岡的濕壁畫

座落於新竹橫山鄉內灣天主堂,原名聖母升天堂,1956年即由法國耶穌會雷德文神父創建,後由范賓神父創設本堂,早年內灣、尖石產煤礦,也產樟腦,大量勞工從外地來從事高危險的煤礦和代木行業,因此建天主堂讓他們精神生活有所寄託。民國52年,木匠師傅陳振雲和天主堂建築師潘修士合作,在今日的現址興建天主堂,由於現址前身是製材所,因此利用舊屋拆卸的屋樑再生使用。民國66年范神父過世,多年下來屋老人去,2016年破舊的教堂在沈修女的執行修復後,重新再頌玫瑰經。玫瑰念珠串連著歡喜、痛苦、光明和榮福等二十端的奧蹟,每一珠都是一個祝福,早年是玫瑰,因花早逝,後以木頭、寶石為主。如今內灣已成觀光景點,但天主堂依舊簡樸幽靜,靈光乍現,一如沉香。

新聞中心

新聞中心

相關新聞

你可能也想看

相關新聞

2024-11-21

北台灣房市買氣持續探底!根據住展雜誌最新發布的10月「住展風向球」分數,連續第三個月下滑至45.3分,不僅創下 […]

精選建案

THE精銳

臺北市 松山區
繁華取靜,環抱3商圈,良好居住品質,純淨隱私,並杜絕噪音與空汙,視野通透充裕採光。
景觀華廈|地上12層|42戶|熱門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