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法藝術對話再創高峰
歷經二十餘年醞釀,國立臺灣美術館與法國龐畢度中心再度啟動史詩級合作!由龐畢度中心新媒體藝術部門首席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Marcella Lista)操刀的年度大展《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以聲波震盪為藝術載體,打造橫跨歐亞的聲音實驗場。此次不僅是兩大藝術機構的世紀重逢,更開啟當代新媒體藝術的跨域革命。
展覽以龐畢度中心重量級新媒體典藏為基底,精選多組從未在亞洲曝光的聲響裝置史詩巨作,同步展出該機構近年購藏的前衛創作。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策展團隊突破傳統策展框架,透過與國美館的深度學術對話,將聲波藝術從技術實驗提升至哲學思辨層次,探勘聲音在數位時代中的政治隱喻、文化記憶與空間重構等多元議題。
為實現真正的文化共創,展覽特別規劃「聲波島鏈計畫」,匯聚5組臺灣頂尖聲音藝術家與歐洲創作者展開跨洋對話。其中多件作品為台法共同委託製作,包含運用阿里山檜木共振頻率開發的《森林聲紋採集計畫》,以及拆解臺北捷運聲景與巴黎地鐵音頻的《雙城聲軌疊影》等突破性創作,讓臺灣獨特的聲境美學與歐洲聲音藝術傳統激盪出驚人火花。
龐畢度中心策展人利斯塔強調:「這不僅是藏品的地理位移,更是聲音藝術史的重新書寫。」國美館長陳貺怡更指出,展覽中特別設計的「聲波共震走廊」,將讓觀眾親身感受不同文化頻率如何透過藝術達成量子糾纏般的深刻共鳴。這場橫跨半年的聲覺盛宴,即日起於國美館開啟全球首演,宣告台法藝術合作進入新紀元。
【聲波解構新維度】跨域聲響實驗場揭幕!八大道徑解密音頻宇宙
國立臺灣美術館與龐畢度中心聯手打造的「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大展,即日起以八大實驗性子題掀起聲覺革命。從「回聲與共鳴」的物理詩學到「代理之聲」的AI聲景預言,展場化身巨型音頻解碼器,集結橫跨三世代、12國的聲音藝術先鋒,開啟一場橫跨科技哲學與文化人類學的聽覺啟蒙運動。
國際展區端出當代聲響藝術史殿堂級陣容:以城市聲景拓樸學聞名的比爾.豐塔納,首度在台重現經典作《橋樑的記憶迴聲》;影像拼貼大師克里斯蒂安.馬克雷獻上解構黑膠文化的《破碎交響詩》;勞倫斯.阿布.哈姆丹帶來獲透納獎提名的《聲波正義》系列,以法醫聲學技術重構戰爭證言;日本物派聲音代表毛利悠子則以《漏響圖鑑》將日常機械噪音轉譯為當代禪意。
毛利悠子〈遊行〉,2011-2017年,複合媒材裝置。(圖/國美館)
台灣展區重磅推出「聲波島嶼計畫」,王福瑞以機械振頻重構地脈《共振臺灣-檜木方程式》;饒加恩《地下聲紋考古》用次聲波探測台北盆地地質記憶;王仲堃打造《氣流迷宮》互動裝置,觀眾呼吸節奏即興生成AI聲景。特別值得關注的是林其蔚與王虹凱團隊跨國製作的《聲河計畫》,結合原民古調與歐洲工業聲響,在展場頂空架設千米導音管創造「聲音絲路」。
策展團隊突破白盒子展陳限制,將八大子題轉化為沉浸式聲學劇場:「開放樂譜」展區架設360度環形音牆,觀眾肢體動作即時生成電子樂章;「漂流之境」打造負分貝密室,透過骨傳導技術體驗深海次聲波對話。龐畢度策展人瑪切拉.利斯塔強調:「這不是傳統分類策展,而是建構當代聲音藝術的認知光譜圖。」展期即日起開放至9月,邀請觀眾親身參與這場橫跨物理聲學與數位玄學的聽覺進化論。
國美館《無序樂章:聲音藝術之旅》
- 時間:即日起至 7/6,週二至五 9:00 – 17:00、週六、日 9:00 – 18:00(每週一休館)
- 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台中市西區五權西路一段 2 號)
- 票價:免費